旋珍小说吧 > 历史军事 > 唐朝诡事录(套装共3册)

秘境寻仙

推荐阅读: 还好是个贵族变声大佬纸飞机荒山上孤坟前我儿快退婚太苍经洪荒:我的弟子们格外叛逆大荒武神大时代从1983开始特种教师还好腰子还在吞天神鼎穿越末法时代女神的无赖高手我送快递有神豪奖励玄幻:我真不是盖世高人重生1988:军少,我不嫁!二次元之星男人别低头校草是巨星:丫头,别太拽从神雕群演开始恶魔校草住我家美女总裁的贴心兵王余生有你,甜又暖吾当道人类枷锁极品天才妖孽三年隐忍重生之美利坚土豪种出个超科技帝国最强谪仙花都小神医全职法师之大枭雄叶新林清雪我在镇武司摸鱼那些年画满田园苍穹决战我不是皇帝神奇异世天骄战王七零娇女致富手册主角很烦恼远东1628大商伏魔人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全能甜妻,超有钱!周浩薛沐婉野医咸鱼小丧尸无限返现系统斩月从雄兵连开始核平世界天才小魔妃:妖孽邪尊不好惹恰似惊鸿落人间我家女友有系统秦飞江月彤从打工仔到大亨仙田喜地龙翔都市重生后被迫成为残暴王爷的掌中欢傻妻种田:山里汉子放肆亲校园护身高手春闺玉堂影帝的初恋捡宝王苏尘陈芷雪大宋:八岁皇叔做史官穿成万人迷的炮灰竹马鬼南安非主流邪修恶龙咆哮~嗷呜重生甜妻之最强经纪人轮回在三千世界龙魂殿苍穹榜:圣灵纪战龙无双入赘之我为王温时雨封沉晔从三国开始征服全球这个西游有点诡异霸气葫宝:封少宠妻送上门妖灵保护协会无敌从落榜开始我的极品小姨他比满分多一分野猪人之兽人帝国崛起长盛且华在修仙世界无法修仙穿越香江之财富帝国都市异闻录我有御兽进化编辑器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阿尔基羊主神的位面穿越之旅仙尊降临当奶爸开学被全校女生误认成高富帅猛虎教师神医郡王妃这一刻我无敌了我家女友有系统金融黑客大泼才末日崛起易燃易抱走厉鬼随行全球诸天游戏我家女友敲可爱吾乃财神崩坏世界的逐火律者石昊我的名模总裁女神要遭殃绝品逍遥医圣公子令乘鸾吊打斗罗大陆玄幻世界之龙套逆袭宝典闪婚秦少甜宠妻秦鹏我真的是个新手玩家
唐朝诗人戴叔伦有名诗《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稚川,唐朝人心中的著名仙境。
  
  下面的故事就与稚川有关,与仙境,与隐逸,与仕途,与一个唐朝人的理想有关。
  
  玄宗天宝年间,有原籍凉州的僧人契虚,俗家姓李,父亲曾做过御史中丞。但是,契虚无意权贵,而好佛学,二十岁起就进入长安佛寺修行。“安史之乱”开始,潼关被破,玄宗奔蜀,长安失陷,契虚逃入太白山。
  
  在山中隐居的契虚,不再吃五谷凡食,而以柏叶果腹,饮山泉解渴,过起修行的日子。
  
  一天,有白发道士自称乔君的前来拜访,此人貌相清瘦,仙风道骨,对契虚说:“我看你形貌秀异,神采非凡,为什么不去仙境看看?”
  
  契虚说:“我尘俗之人,怎么能到仙境?”
  
  乔君说:“其实仙境离此地特别近。”
  
  契虚说:“既然如此,可否引我去?
  
  乔君说:“可以,但那人未必是我。你可按我说的去做:离开太白,去商山,山脚下有一客栈,你在那里准备美食,若遇见贩卖东西的山民,就请他吃饭,他会问你去什么地方,你就说去稚川,他就会为你指路了。”
  
  “稚川?”契虚茫然道。
  
  契虚按乔君说的去做了。
  
  在商山客栈,他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每有山民路过就请他们吃饭,前后有一百来位,他们饭都吃了,但没一个人问契虚去哪里。
  
  契虚很沮丧,思忖着,定是乔君骗他,便准备离开。
  
  就当天晚上,又来了一个卖东西的山民,契虚做最后的努力,请他吃饭。
  
  山民说:“你要去哪儿呢?”
  
  契虚差点流出眼泪:“稚川!稚川!我想去稚川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已经等了很多年了!”
  
  山民道:“稚川?那是仙境,你怎么能抵达?”
  
  契虚说:“我自小羡慕神仙,曾遇高人,劝我到稚川一游,请带我去吧!”
  
  山民道:“你真的想跟我一起去吗?”
  
  契虚说:“若能去稚川,虽死不悔!”
  
  于是,山民带上契虚,出了客栈,直奔以盛产美玉而闻名的蓝田。
  
  在那里又准备了一下,当晚两个人向当地的玉山进发。入玉山后,涉险流,爬危岩,走了八十里,来到一个山洞前。有水自洞中淌出。山民叫契虚跟他用石块堵塞洞口,以断其流。三日后,洞口不再冒水,随后他们才进洞。
  
  洞里很暗,两个人摸索前行,走了几十里,来到一扇石门前。穿过该门,豁然开朗,祥云静浮,山明水秀,别有洞天。
  
  山民和契虚又走了一百多里,来到一座高山下,仰望山势,极险峭,契虚不敢攀登。
  
  山民道:“你想功亏一篑吗?稚川即至,为什么彷徨不前?”说罢,用手拉起契虚,一路攀登。
  
  契虚头晕目眩。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到云雾缭绕的山顶了。契虚偷偷往山下看,底下的景象已杳不可见。
  
  但稚川还没到。
  
  在相对平坦的峰顶,山民和契虚又走了一百多里,再次来到一个山洞前。
  
  穿越后,面前是茫茫碧水,中有仙树摇曳,树间有条宽一尺多的石径,其长至少有百里。山民在前,引契虚踏上石径,走到尽头,又是一座高山。
  
  山前有棵巨大的树木,枝叶繁盛,高有数千寻。山民攀上树,大声长啸,过了一会儿,有大风起于树间,随即见到一条巨绳从高山上垂下,巨绳末端系着一个行囊。
  
  山民叫契虚跳进囊中,闭上眼。随后,山民也进了行囊。接下来,巨绳开始升起,按契虚的计算,他们在囊中行进了至少半天。
  
  最后,山民说:“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契虚慢慢睁开眼,发现再次来到峰顶,极目远眺,宫阙楼阁,皆呈玉色,光辉交映,如梦如幻。
  
  契虚激动得热泪盈眶:“啊,稚川!”
  
  《宣室志》中的记载是:“……于是捀子与契虚俱至蓝田上,治具,其夕即登玉山,涉危险,逾岩巘,且八十里。至一洞,水出洞中,捀子与契虚共挈石填洞口,以壅其流。三日,洞水方绝。二人俱入洞中,昏晦不可辨,见一门在数十里外,遂望门而去,既出洞外,风日恬煦,山水清丽,真神仙都也。又行百余里,登一高山,其山攒峰迥拔,石径危,契虚眩惑不敢登,捀子曰:‘仙都且近,何为彷徨耶!’即挈手而去。既至山顶,其上坦平,下视川原,邈然不可见矣。又行百余里,入一洞中,及出,见积水无穷,水中有石径,横尺余,纵且百里余。捀子引契虚蹑石迳而去,至山下,前有巨木,烟影繁茂,高数千寻。捀子登木长啸久之,忽有秋风起于林杪,俄见巨绳系一行橐,自山顶而缒,捀子命契虚暝目坐橐中。仅半日,捀子曰:‘师可寤而视矣。’契虚既望,已在山顶,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在云物之外。捀子指语:‘此稚川也!’……”
  
  山民领着契虚共入稚川城。一路走来,见仙女圣童罗列左右,其中一仙人问山民:“这僧人是谁?来自人间的吧?”
  
  山民道:“他虽来自人间,但久愿游稚川,所以我引他来看看。”
  
  他们穿过几重仙雾缭绕的门楼,来到一处大殿,玉案后坐着一位仙人,姿容古怪,两旁是金甲侍卫,甚为严整。
  
  山民叫契虚跪拜,并介绍道:“这就是稚川真君。”
  
  稚川真君听了山民的介绍,叫契虚上前答话:“你绝了三彭之仇了吗?”
  
  契虚如坠云雾中,回答不上来。
  
  稚川真君说:“那你不能留在这里。”
  
  稚川真君叫山民带契虚去殿外的翠霞亭。
  
  该亭凌驾于空中,里面有一人,发长数十尺,袒衣而坐,肤黑目明,不时冲他们眨眼。
  
  山民对契虚说:“拜。”
  
  契虚又拜,起身后,悄悄问山民:“这人为什么一直在冲我们眨眼?”
  
  山民道:“他就是杨外郎,隋朝宗室,炀帝末年,天下大乱,他隐于山中,得道后成为稚川的居民。他并非在冲我们眨眼,而是在用神眼透彻人世之事。”
  
  契虚说:“可以叫他睁开眼吗?”
  
  山民近前相请,杨外郎就真的猛地睁开眼,目光所至,一如日月映照,契虚惊得汗流浃背。
  
  他们在亭壁边看到一人,正在那打盹儿。
  
  山民说:“此人叫乙支润,最初也生活在人间,得道来这里定居。”
  
  山民带着契虚转了一圈稚川城,随后按原路返回。
  
  在路上,契虚问:“方才真君问我绝没绝三彭之仇,什么意思呢?”
  
  山民道:“所谓‘彭’是‘三尸’的姓,而‘三尸’就在人体内,以吃五谷为生,专门监视人的过错,每至庚申时分,禀告给天帝。所以,只有不食五谷,也就是辟谷后,才能断绝‘三尸’,最终成仙得道;否则,无论怎么努力修行也是没用的。”
  
  契虚似有所悟。
  
  这就是契虚游稚川的故事。从上面的经历看,寻仙之旅真不是那么容易。
  
  唐朝时,通往仙境之路并不只有这一条。《广异记》中有一个相近的记载:
  
  长安市面上有位从终南山来的老人姓王,以卖草药为生,人称王老。据说,长安居民好几代人都见到过他,由此可知其年岁已经很高了。当时,有位在税收部门工作的小吏李司仓,爱慕仙道,认为王老有可能是位得道之士,所以非常敬重他。
  
  王老每次来长安卖草药,遇到天气不好,都寄居在李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
  
  这一天,李司仓终于向王老提出学道的要求。后者见李诚挚恳请,答应带他入终南山学道。李大喜,立即告别妻儿,带了几个仆人,随王老出长安,进入茫茫终南。
  
  在王老带领下,他们在一座山峰下停住了脚步。附近有一农舍,有山民远远冲王老挥手,及近前,问购买仙牛的事怎么样了。王老跟他交谈后,山民高兴地离去。这个山民,是带领前一个主人公游稚川仙境的那位吗?
  
  王老转过身,指着山底的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对李司仓说:“可爬上此树。”
  
  众人开始爬树。不知爬了多长时间,总算爬到尽头,此时已在云雾间,再往下张望,已看不到山底。王老又指着垂于树间的数条青藤说:“可攀爬此藤上去。”
  
  众人仰望那青藤,仿佛是从天上垂下的。
  
  顺藤而上,又花费了很长时间,来到一处山腰。这时候,王老建议李司仓遣散跟着的仆人。李司仓言听计从。仆人们很郁闷,心想:攀树爬藤,好不容易来到这里,一个神仙也没见到,倒要我们再顺着藤条下去,这叫什么事?要是不让人跟着,早说啊!
  
  只说李司仓与王老,又往上爬了很久,才来到峰顶。
  
  这里药草繁盛,清泉流淌,景象秀异,一些道士纷纷跟王老打招呼,王老将李司仓带进一个大房子。这里还住着几十个人,有老有少,都是凡人的模样,大约都是来学道的吧。
  
  几天后,在大家的企盼中,天边出现一朵五色云。云影越来越大,渐渐覆盖了峰顶。学员们都很兴奋,互相击掌祝贺。此时再望,云朵里飞出三只白鹤,有声音从云中传出:“导师到!”
  
  话音刚落,一位须发皆白、松形鹤骨的真人自云中而来,冉冉降落在峰顶。
  
  王老带领李司仓等人拜倒,导师矜持地点点头,随后一一接见学员,到李司仓这儿,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导师:“为什么来我这儿?”
  
  李司仓:“想学道!”
  
  导师:“学道?”
  
  李司仓:“是啊,王老介绍我来的。”
  
  导师:“你还是回去吧。”
  
  李司仓:“为什么?”
  
  导师:“我看你的面相,有官禄之命。等你官禄之命到头了,再来不迟。”
  
  王老一耸肩膀,表示没办法。
  
  李司仓:“可是……”
  
  王老:“对了,山下有人要两头牛,就是你我来时遇见的那个山民,你顺便把牛带给他。”
  
  李司仓:“我去哪儿搞牛?”
  
  王老:“这里有卖的。”
  
  李司仓:“牛……”
  
  李司仓真的就买到了两头牛,也许是王老出的钱,总之他带着两头牛又攀藤附树,按原路爬了下去。至于那牛是怎么爬的,我们不太清楚。来到山脚下后,按王老吩咐,李司仓把牛送给了山民。当他再回头时,发现身后通往仙境的山路以及那藤树都消失不见了。
  
  回过头来,继续说契虚的故事。
  
  从稚川回来后,契虚继续归隐太白山,唐德宗贞元年间,转移到华山修行。
  
  在唐朝,华山、终南山和太白山,为关中地区道家三大隐居地。在华山,和契虚一起隐居的还有一个叫司马郊的人,此人是个自然主义者,视山川为帷幄,以禽兽为伴侣,每日食山鸟衔来的野果。
  
  在华山,契虚一隐就是很多年。
  
  在古代,“仕”“隐”“仙”三个词是始终纠结在士人的内心的。在这里,不妨说说古时的隐逸风尚。在这种纠结中,“隐”处于中心位置,所谓低头寻仕途,抬头望仙云。
  
  隐逸理想,在中国古代的士文化中太重要了。归隐泉林,“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这是古代隐士秉持的坚定信念。
  
  印象中,隐逸是道家所独有的。但实际上在儒家文化传统的大树上,同样有着隐逸的叶片:“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过,这里说的隐,仍是在以“入世为本位”提出来的,或者说是被动的,而并非像老庄道家尤其是庄子之说,完全出自对个人终极价值的追求。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隐逸理想的最根本的区别。明白了这一点,就好理解中国古代那些有关隐逸的人物、文化和历史了。
  
  那么,到底该如果定义隐士?
  
  隐士当然不是隐居不仕的人,而是隐居不仕的士。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否则的话,游走山野的樵夫也算隐士了。澳大利亚汉学家文青云对于隐士有个说法:“对于任何隐逸而言,关键的要素是自由选择:不管一个隐士出于什么理由而出世,也不管他最终采取了一种什么生活方式,只有当他的行动是遵循某种道德选择,而不是迫于环境压力,他才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隐士。”
  
  现在,当我们谈到隐逸的理想和传统时,总希望找到一个源头。在老子那里,还是在孔子那里?在老子的思想中,没有明确的隐逸说法。所以,我们只能留意孔子。而且,我们确实也发现:在他那里,隐逸作为一种理念开始被肯定,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儒家学说当然要讲积极入世,“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同时,孔子对隐逸之士又非常推崇,他对劝自己出仕的人这样回答:“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孔子建立了入世的儒家学说,但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宣扬了隐逸的理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虽然提出了隐逸的概念,但真正把这个概念做大的,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而神奇的庄子。这个做过漆园吏的宋国人确实打开了中国士人心灵最辽阔的一道闸门。提起道家一般都将老庄并称,实际上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老子的哲学从小处讲是政治哲学,往大处讲是宇宙哲学;而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完全针对个人。在庄子看来,自由与独立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逍遥游的境界。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庄子提倡隐逸,并非一定叫人回归山林。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与当权者保持距离。
  
  在孔子以前,谈到隐逸这件事,很多人提到巢父和许由。据说,巢父被尧看中,欲将君位传给他。巢父觉得自己的耳朵被污染了,于是跑到水边去洗耳朵。这时候,有老父牵牛而过,说:“你听到此言觉得耳朵被污染了,但又为什么在这水中洗呢,把水也弄脏了,叫我的牛没法喝水。”这是故事最初的版本。后人把巢父的故事安到另一位贤德之士许由身上,巢父则饰演了牵牛老父的角色。无论故事主角是谁,他们都是拒绝天子之位的,所以是高洁之士的代表,被后人尊奉为隐士之祖。如果说巢父(或许由)的反应还算平和(顶多是洗了一下耳朵),那么务光和卞随就激烈得多了。汤伐暴桀前,找隐士卞随、务光商量,二士皆答“吾不知也”,后来汤有天下,欲把天子位让给二人,他们认为受到了玷污,最后投水而死。后面的伯夷、叔齐就比较熟悉了,因周灭商而不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以采集野菜为生,后听人说周有天下,即使是野菜也是周的,于是二人就饿死了。
  
  春秋时代的隐士,有晋文公时的介子推,此人有恩于文公,但文公返国后,他不愿为官,隐于绵山。文公叫人放火烧山,为的是逼他出来,没想到却将他烧死。当然,还有一个版本,说他逃出了绵山,继续做了隐士,三十年后,有人于东海边见其卖扇。说到这里,有人会提到买卖做得更好的范蠡。他在协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选择了激流勇退,在漫游和经商中度过了剩余的岁月,而且经商尤其成功,被认为是儒商之祖。严格地说,他不算一个纯正的隐士,但身上的隐退思想却值得注意。范蠡执政懂国,作战知兵,经商熟悉市场,其经营之道颇具原创性,作为一个人物,实在不简单。范蠡是进退有据的士人,这一点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谈到这个人,很多人的观点是:既有儒家入世之心,又有道家出世之道。如果仔细品读,会发现,他还有杨朱“贵生”和“重己”的思想,对个人生命的保存与欢愉非常珍视。这一点对后来士人的隐逸观念是有影响的。
  
  不过,庄子对卞随、务光、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是不屑的,他认为他们并没真正达到一种隐士的理想之境。因为对一个真正的隐士来说,并不存在一个为了政治立场而付出生命的理由。庄子的这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战国时,除庄子这样纯正的隐士外,隐于山林的还有像鬼谷子这样纵横家和陈仲这种“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高洁之士。后者出身齐国贵族,但心厌仕途而情系林野,居于石室,接饮甘泉,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在谈到他时,称他是“齐国之巨孹”。
  
  从秦朝建立到西汉之初影响最大的隐士是“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东汉章帝时的隐士梁鸿“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由此可见此四人在那个时代所占据的地位。四人最大的特点:一年岁高,二德行深,三知进退。在传统的看法中,认为真正的高士,并不是说永远呆在山中,而是说知道何时扶世,何时潜隐。四老原本是秦博士,秦末避战乱,潜行入商山。西汉初,刘邦欲请之出山,被四老拒绝。汉初建,刘邦在选接班人问题上很头疼,太子盈虽贤良却懦弱,刘邦有意立戚妃之子如意,这是个大问题。秦二世而灭,一个关键细节,即废长立幼,所选非人。当时,吕后和张良很着急,但又劝不动刘邦,只好以太子之名请四皓安刘。四皓为避免天下再陷动荡,慨然出山。刘邦平叛归来,于宫中设宴,见四位巍然老者侍于太子身后,问之为谁,答曰:“商山四皓。”刘邦问此时何以出山?答:“太子礼贤下士。”刘邦后再无废太子之意。太子继位为汉惠帝,欲封赏四皓,四人不受而去,重返商山。四皓之高,就在于进退有据。四皓之后,西汉有名的隐士,仅有汉成帝时的陕西郑子真、四川严君平。后来王莽篡汉,“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但当时的隐逸之风只是出自对“正统”的维护和对新政权的不接受,跟伯夷、叔齐一类没有本质区别。